创去年9月末以来新高

央行官网10月31日披露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显示,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31347.18亿元,较8月末的24771.58亿元增加了6575.6亿元;债券4.44万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8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规模为3.196万亿元,当年9月末为3.093万亿元。

这意味,今年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的规模已经创下去年9月末以来的新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日前表示,受境内股市上涨带动,9月下旬以来,外资净购入境内股票总体增加,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进一步增强。“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的资本市场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规模和比重不算高,外资在国内股市、债市的占比在3%至4%左右,受多重有利因素支撑,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来源:广州新闻网

伊利股份: 全品类业务动销持续向好 加码新战略布局

“四季度,液奶能够更好地轻装上阵,并且在奶粉等业务持续向好的带动下,预计四季度公司的整体收入会继续呈现环比改善的趋势。在盈利方面,我们希望全年在扣除一次性损益后,主业利润率能够有所提升。”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在三季报业绩说明会上释放出积极信号。

10月30日,伊利股份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90.39亿元、归母净利润108.68亿元,持续稳居行业第一。其中,三季度归母净利33.37亿元,同比增8.53%,扣非归母净利更是大增13.42%,远超市场预期,说明了公司上半年的主动调整颇有成效。

主动调整见成效

全品类业务动销持续向好

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伊利液体乳业务收入达575.24亿元,稳居行业第一。其中,三季度收入较上季度增长24.12%,回暖势头明显。伊利表示,将继续夯实基础产品质价比的竞争优势,积极挖掘更多新兴渠道的增长机会,有望推动四季度业绩持续环比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视为战略重点的奶粉业务,再次实现超预期增长。前三季度,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为213.30亿元,同比增长7.07%,增速超行业水平,奶粉业务整体销量稳居中国市场第一。

其中,成人奶粉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逆势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尼尔森和星图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渠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3.2%,提升2个百分点。伊利表示,未来公司会凭借着渠道、产品和品牌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冷饮业务方面,伊利表示,将继续聚焦消费者口味变化,优化产品结构,推出更多新口味的产品,通过高品质产品提升用户黏性,持续把握行业机会。报告期,伊利冷饮业务收入83.44亿元,连续29年居行业第一。

加码新战略布局

拓展新增长空间

在巩固国内乳业根基的同时,伊利也在积极拓展新增长空间。据了解,近年来,伊利非乳业务和海外业务均取得显著增长。伊利表示,未来随着水饮、茶饮产能的提升,会逐步加大渠道铺货和宣传。明年也会有储备的新口味茶饮上市。

同时,伊利也在逐步扩张国际化布局。伊利表示,这几年的海外布局非常有收获,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探索出了适合公司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我们在泰国、印尼和其他东南亚有消费潜力和增长趋势的国家会加大布局。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考虑在东南亚市场拓展除冰激凌以外的其他乳制品品类。”

据了解,除东南亚市场外,伊利还将进一步探索美洲、非洲、中东等地区的乳制品消费市场,通过和当地经销商组建合作,逐步加强本地化运营的能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伊利控股子公司澳优的全球发展步伐也在加速。2024年初,澳优羊奶粉正式登陆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同时在中东市场的销售表现也持续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澳优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行业供需改善

乳业将进入高质量增长新轨道

展望未来,伊利表示,将积极推进液奶业务的发展,夯实奶粉业务的竞争优势,提高奶酪业务创新能力,聚焦低温的核心产品,继续培养居民消费习惯,完善并强化公司多业务均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2025年,随着经济基本面和居民信心的逐步恢复,希望明年公司收入能比今年有更好的表现。公司也会持续朝着利润率不低于9%的目标努力。”

事实上,近期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以及乳业供需改善的趋势,都为乳企未来的业绩增长创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我国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1%,月度产量在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9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2.1%,增幅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下游乳制品加工环节已经回归增长,乳制品行业正步入上行的新发展轨道。

此外,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旨在稳定肉牛奶牛生产,并通过鼓励学生奶、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

另一方面,目前乳业供需平衡正呈现向好势头。伊利方面称,三季度原奶供给有所降低,供需差距有所收窄,公司喷粉量有明显下降,供给过剩情况已阶段性得到缓解。

海通国际研报预计,随着乳业供需渐趋平衡,奶价拐点有望在未来6个月出现,乳企盈利也将逐步企稳回升。

稳健业绩支撑股东丰厚回报

回购彰显企业发展信心

长期稳健增长的业绩,也给予了伊利股东丰厚回报。多年来,伊利持续以高分红回报股东。上市以来,伊利已累计实施分红24次,分红总额508.59亿元,分红频次、比例、额度均处于A股前列。近年来,伊利的年分红比例长期保持在70%以上。在此前的2024年半年报业绩会上,伊利也再次重申将高度重视股东回报,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

在丰厚分红外,伊利股份还通过回购注销方式提升投资者权益。2024年,伊利公告称将实施最高不超过20亿元回购注销计划。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伊利已累计回购股份3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50%,已支付总金额达7.58亿元人民币,目前回购仍在进行中。5个月就已实施超7亿元回购,可以看出伊利在回购上的诚意,也显示出这家行业龙头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来源:广州新闻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这么干!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近45%、获评“三星级”中国软件名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000家……近年来,深圳把工业支柱建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圳在加快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举措和成效?10月31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布会上,深圳市工信局副局长肖祖平介绍深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情况,并与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许云飞,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邵钢,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军,就深圳如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优质创新生态等答记者问。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助推产业攀高向新

肖祖平表示,今年以来,市工信局锚定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以“20+8”产业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工信领域的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据介绍,今年以来,深圳已投入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推动技术改造,有效引导和拉动了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5%;抢抓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风口,推动三个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增加值高速增长28.3%、27.8%、14.1%;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按照5至10年、10至15年分类推进培育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未来产业。同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和基础设施,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坚持创新引领

构建优质创新生态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如何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据发布会介绍,深圳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涌现了一批极具创新力的企业和产品。

许云飞介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将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一是推动河套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和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一园一区”形成从原始创新到中试转换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二是抢抓产业“风口”布局,聚焦未来有望成为风口和主导产业的关键领域,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集成电路领域,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集中连片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政策和基金供给,产业发展生态优化等系列工作;新能源领域,加快突破下一代储能、光伏、充电、数字电网、核能和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打造车网互动、钠电储能等创新场景;医药领域,抢占“AI+医药”新赛道,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低空经济领域,加快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设施;

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超算二期、鹏城云脑III等设施,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是持续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加快落实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立法,打造创新要素资源最集中、获取要素最便利的城市。

邵钢表示,2024年市科技创新局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方面,市级科技研发资金近三年已累计投入超150亿元,将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从源头创新上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已累计支持了2000多个项目的科技攻关,未来将进一步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灵活运用项目经理人、“业主单位”负责制等方式,组织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产业化方面,制定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科技金融方面,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人才服务方面,完善“博士后—优青—杰青”全谱系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各类人才总量接近700万人,努力打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6万人。

提升服务效能

推动企业向新发力

如何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离不开企业服务效能的提升。

肖祖平表示,深圳坚持问计于企、问需于企,最快速度响应各类诉求,分类对龙头企业、创新性强的腰部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积极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助力广大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数据显示,深圳今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新增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分别达1.1万家、2.1万家、2.48万家。

李军介绍了深圳在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做法,助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质量支撑方面,出台高标准建设质量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一流质量品牌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医疗器械等8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质量强链工程;标准引领方面,累计研制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313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764项;知识产权方面,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全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构建“五位一体”的海外维权工作体系。

来源:广州新闻网

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海洋周开幕

10月31日,以“开放合作 共享机遇”为主题的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暨深圳国际海洋周开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广东省副省长张少康,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希腊驻华大使卡尔佩里斯,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自然资源部将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涉海区域发展布局,支持海洋强省和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张少康表示,进一步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港产城联动,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经略海洋的核心竞争力,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注入强劲的“蓝色动力”。海博会搭建了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大舞台”,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示创新成果,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握蓝色机遇、深化交流合作,携手共创海洋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

覃伟中说,充分发挥海博会平台纽带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海洋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全球海洋事业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卡尔佩里斯和戴伟恩在致辞时表示,海博会搭建了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期待借助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海洋运输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创造可持续的蓝色经济,努力实现更绿色、更智能的未来。

会上还发布了2024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并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

据悉,2024中国海博会设置主展馆和专题展区,举办1+N场论坛及多场配套活动,海内外超400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报名参展。同步开幕的2024深圳海洋周以“同一片海洋,同一个梦想”为主题,将举办超100场公众活动,展现深圳现代海洋城市生活的蓝色魅力。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秘书长萨尔曼,深圳市领导代金涛,市政府秘书长卢文鹏参加活动。

来源:广州新闻网

梅州力争2028年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破百亿元

昨日记者从梅州市获悉,梅州市农业农村局近日印发《梅州客家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力争到2028年推动梅州全市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目标。据悉,2023年,梅州全市培育规模化客家预制菜企业40多家,全年预制菜总产值16.9亿元。

《规划》提出,梅州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遵循“一县一策”总原则,立足梅州农业资源禀赋及市场区位优势,谋划梅州客家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1+3+8+N”发展新格局。

来源:广州新闻网

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升至5亿元

10月30日起,沪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正式调整为5亿元。按照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将终止其股票上市。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收盘,有35家A股公司市值低于10亿元,多数为ST类公司。

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退市新规,增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今年4月,沪深交易所修订完善了相关退市规则,将主板A股(含A+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沪市科创板、深市创业板、北交所、沪深纯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则均为3亿元。

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截至10月30日收盘,有35家A股公司市值低于10亿元。其中,北交所有19家。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留意到,市值较低的上市公司以ST类公司为主,其中不少公司出现连续亏损,公司基本面普遍较差。

以10月30日收盘市值最低的两家上市公司为例,*ST博信当日收盘市值为5.52亿元,*ST美讯当日收盘市值为5.59亿元,都非常接近最新的市值退市新标准。

投资建议

面对退市股 不要“贪便宜”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市值退市标准提高可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经营质量和市场表现,以维持其上市地位。同时,市值退市标准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此举也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陈兴文提醒投资者应提高风险意识,避免盲目投资那些可能面临退市风险的股票。“在面对退市股时,应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潜在的转机,而不是仅仅基于股价的便宜。”陈兴文说。

来源:广州新闻网

南中高速,10月30日正式通车!

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下称“南中高速”)将于今日(10月30日)15:00通车。

南中高速

项目全长约32.4km,由主线及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组成,其中,主线长约21.6km,起于南沙港快速路新垦互通,终至江中高速新隆立交,与京港澳高速十字相接;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长约10.8km,起于南沙港快速路新垦互通,终至万顷沙海上互通,接深中通道。

据介绍,南中高速全线为桥梁工程,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南中高速通车后,有力完善广州南部交通网络,一桥联通广州、中山、深圳和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珠三角东岸通往粤西地区新增一条快速通道。

南中高速的建成通车,将显著优化广州南部交通网络,成为支撑《南沙方案》及广州“两洋南拓”空间发展方针落实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提升南沙“未来发展核”能级、助力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项目连通广州、中山、深圳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对于贯通国家及广东高速公路规划主干道、促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及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来源:广州新闻网

“大金砖合作” 为衢州企业带来金色机遇

近日,在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工人们忙碌地将一批批太阳能电池装箱打包,这批货物即将发往金砖国家。“金砖合作为我们公司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今年前三季度金砖国家市场拉动我们公司出口增长近两成。”企业外贸员汪美霞介绍。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金砖国家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是衢州企业拥抱“金砖”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衢州共对金砖国家出口包含太阳能电池在内的机电产品13.8亿元,同比增长40.4%,机电产品增幅位居各产品出口前列。

同样在金砖国家备受青睐的还有衢州的特色农产品。在衢州海关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为一批即将出口至阿联酋的鱼子酱开展农兽残、微生物等项目的快速检测,这是今年衢州出口金砖国家的第55批鱼子酱。此外,衢州的蜂产品、柑橘囊胞罐头等均备受金砖国家市场青睐。

为帮助企业畅通出海通道,开拓市场,衢州海关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将企业划分网格,设立网格员,结合“关长送政策上门”等活动对进出口企业进行一对一、点对点指导,有效化解技术性贸易措施等难题;同时,通过申报放行改革、预约查验、证书“云签发”等方式,提高产品通关放行效率。针对出口农产品检测,衢州海关还推出检测样品邮寄送检、24小时网络预约服务、“白加黑”检测加班加点等“检测十项服务举措”,将检测周期缩短至5-7个工作日。

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衢州各类产品对金砖国家出口总额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10.0%。

金砖国家,最初是引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成缩写词。因拼写和发音同英文单词“砖”相近,中国媒体和学者将其译为“金砖国家”。2011年,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英文名称定为BRICS。2024年1月1日,沙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金砖成员国数量增加到10个。扩员后的大金砖,人口占全球近一半、贸易占全球的1/5。

来源:浙江新闻网

中信银行落地全市场首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

10月20日,中信银行与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化能源”“牧原股份”“迈为股份”)达成合作,成功落地市场首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

10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和股票增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信银行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研究政策细则,梳理工作流程,推出专项产品,持续挖掘业务线索,强化过程管理。

嘉化能源、牧原股份、迈为股份深耕主业,持续创新突破,为能源、智慧农业、智能化高端装备领域领军企业。获悉企业融资需求后,中信银行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前中后台协同联动、合力攻坚,成功落地符合政策要求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以专业、高效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充分认可。

下一步,中信银行将持续坚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建设,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来源:浙江新闻网

产业向“新” 民心向“融”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4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2亿元,同比增长18.8%;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57.34亿元,同比增长16.0%;实有经营主体55774户,其中澳资经营主体6552户,同比增长11.8%……

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统计局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简况。今年以来,合作区锚定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凝聚各方力量、奋力攻坚冲刺,加快建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平台及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新空间,在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夯实基本盘

  合作区扩张工业新版图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4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相比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4.31亿元、增速4.8%的“成绩单”,合作区区域经济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合作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17亿元,同比增长36.9%。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1.4%、48.2%、38.0%、35.1%。此外,新动能领域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5%,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0.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工业用电量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合作区也表现亮眼。前三季度,合作区工业用电量达1.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这标志着合作区实体经济在持续壮大。

值得注意的是,横琴过去实施“工业不上岛”政策的“传统”,在今年6月被打破。为解决琴澳生产制造空间稀缺难题,6月17日,合作区揭牌成立以来的首个工业用地顺利完成竞拍,这是合作区首次试水“工业上岛”,拓宽全岛工业版图。根据规划,该出让地块将以“工业上楼”方式建设约40万平方米的琴澳创新产业园项目,进一步助力“四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另外,随着飞鹤全球第12家智能工厂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合作区,合作区也将迎来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激发新动能

  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消费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暖,经济兴。

据统计,前三季度,合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2亿元,同比增长18.8%。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5.8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达到10.24亿元,同比增长28.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2.32亿元,同比增长179.3%;限额以上单位餐费收入7.30亿元,同比增长12.6%。这些数据表明,合作区居民的消费信心越来越强,同时,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驾“马车”,合作区前三季度出口总额99.63亿元,同比增长9.8%。今年3月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政策后,琴澳各要素跨境流通高效便捷,“澳门窗口”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合作区企业“出海”带来新机遇。

此外,第三产业始终是拉动合作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合作区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规模以上服务业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合作区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338.35亿元,同比增长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增速分别比上半年、上年同期提高0.7、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57.34亿元,同比增长16.0%。

        乐享新家园

  生活环境持续趋同澳门

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让合作区财政收支实现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合作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7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民生支出占比72.6%。

合作区对民生保障的重视,不止体现在财政支出方面。今年以来,合作区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及社会保障等多维度,探索出一套衔接澳门的新举措,如内地首所澳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内地首个澳门药事服务窗口启用、境内首次可用澳门元小额支付等。

数据也显示,合作区对澳人澳企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含“澳”量不断攀升。截至9月末,合作区澳资经营主体6552户,同比增长11.8%;澳资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的11.2%,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截至8月末,在合作区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数达20519人,同比增长18.9%。

此外,“居住在澳门、工作在横琴”也成为越来越多澳门居民的新选择。据统计,今年1-8月,经“一线”横琴口岸出入境人员达1422.49万人次,同比增长41.0%,其中澳门居民309.95万人次,同比增长23.6%;经“一线”横琴口岸出入境车辆达149.03万辆次,同比增长16.8%,其中澳门单牌车97.97万辆次,同比增长12.7%。

来源:广州新闻网